『美的東西,就是好的作品?好的藝術品?』難道攝影師就只能拍「好看」的作品? 藝術家就只能創作大眾能接受的作品嗎?
(這當然不是藝術的本質、也不是藝術家的工作內容)
福祿猴 (2016年的台北燈會主燈) 到底美不美? 醜不醜?
元宵節前夕,報紙、臉書一直有台北花燈「福祿猴」美不美的消息。
基於好奇心,我在元宵節前夕,終於「完完整整」地在Youtube看完「福祿猴」7分多鐘的點燈。
不管媒體怎樣加油添醋,臉書如何批評打臉,我覺得自己看過,至少對整件事、對福祿猴的創作者比較公平,至少我該有我自己的想法跟觀點,而非人云亦云。
你問我;『美不美?』『醜不醜?』,以一個攝影老師的觀點,我會這樣回答:
『作品有美的地方,也有不美的地方。』有值得讚美的地方,也有爭議的地方。有爭議的地方不代表不好,反而讓我印象深刻。
我常問學生:
藝術品的本質是甚麼?
藝術家難道不該批判社會、批判人心、批判現有的觀點與價值嗎?
『美的東西,就是好的作品?好的藝術品?』『不美的東西,就是不好的作品,不好的藝術品嗎?』
美是主觀的、藝術是主觀的、美跟藝術品想要表現的內涵、意義是隨著時代、社會、人心在變化的。
甚麼是好的作品? 能夠讓人共鳴、感動或許是好的作品,但是共鳴不見得是好的感覺、舒服、快樂的。
藝術家不是去討好大眾、討好媒體,生產出大家都說『好』、完全沒有「負評」的作品。這不該是藝術家的角色跟工作內容。
藝術家是叛逆、有主見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的。藝術家的工作內容之一,應該要批判社會、讓人反省、甚至激起大眾的不同思維的。
鬧了一場,你終於發現。
原來,藝術家就是藝術家,不是娛樂業、也非服務業、沒有義務要讓客人不客訴的。
你終於發現。原來,花燈只是手段,創作的本意是要讓你知道:
『不是福祿猴不美,是你的心不夠美。』
『不是福祿猴很醜,是人心比較醜一點。』
所謂:
『心有多大、世界就有多大。』
『心有多美、世界就有多美。』
共勉之。我們一起努力。
延伸閱讀
「福祿猴」完整點燈影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