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0218
本張圖片出處: Tony  部落格 http://www.tonylee.idv.tw/

以下圖片:  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  攝影/許斌

記2010/2/18 台北  國家戲劇院

2/8這天晚上,在大年初五,抱著很大的期待,受邀到國家劇院觀看這部「前所未有的獨特音樂與新劇場美學」的年度大作。

高度期待的主因是因為這部大作,集合了中外許多大卡司。有我很欣賞的優人神鼓(包括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、藝術總監劉若瑀),金鐘獎得主 唐美雲老師,奧斯卡金獎大師葉錦添老師、爵士樂手Richard Landry,當然還有所謂「劇場巨擘」的羅伯․威爾森(Robert Wilson),這位劇場大師中的大師都到位了。

光看人名不熟也沒關係,兩廳院的新聞稿寫的很棒。(見文末)看來又是一部融合東西文化、集結各方大師的精彩作品。

14b826a81c009d


海報上寫著:
東方航海家鄭和從起點到未知的航海旅程,一場波瀾壯闊前所未見的音樂劇場美學。

總而言之,就是一部會令人無比期待的大作!結果呢?確如新聞稿說的~~確是部”前所未有的獨特音樂與新劇場美學”。不過,重點比較似乎比較主著重在”前所未有” 跟”新劇場” 美學上。

一開始,優人神鼓「咚咚咚!咚咚!咚咚!」的鼓聲,氣勢磅礡地在舞台前響起,果然營造出一種海上航行的氣勢,有如衝破大浪般勇往前進,不過好景不長,隨著明成祖的駕崩,劇情直轉急下轉入鄭和的內心戲。過去我們唸的歷史中,對這位傳奇人物著墨不多,依稀只知道共下西洋七次,最遠抵達非洲。但長久以來,大家只知道鄭和很「忠心」地聽從皇帝安排,呆呆的出海七次,耗盡一生,但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、想幹什麼又不想幹些什麼。《鄭和1433》大概是想讓大家重新認識一下,到底~鄭和是個什麼樣的人?

不過,戲中很多橋段安排的不盡合理:

在鄭和與公主的愛情戲中,腦中一直有問號出現~「奇怪?太監會跟公主談戀愛嗎?公主會愛上被閹掉的太監嗎?」

當然,或許欣賞大師的作品,不該想這般無聊問題,或許聽聽音樂,或直接看舞台、造型設計才是大師的本意。

14b826a8b49d8f

跟預想劇情不同的,《鄭和1433》不像格利佛遊記一樣描述海外花花世界有多奇特!轉而描述鄭和從第六次下西洋後鬱鬱寡歡的悶了六年,最後又第七次出海的故事;搞的這部「大作」反是部小品中的小品,描述他對國家、皇上、愛情、朋友、甚至部屬的內心情感。表現的手法或許運用的太抽象,儘管視覺上很美,不過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中,總覺得有些冗長,又或許是導演有意以「實驗」「嶄新」甚至製造中西文化「衝突」「撞擊」的方式表現鄭和的內心戲,使得在看戲的過程中,自己的腦袋中不斷出現很多問號;原本在優人神鼓的鼓聲帶領下,自己的思緒應該能暢快淋漓的奔放抒發,卻反而被一再打斷。也讓同行的部落客友人,不斷提出疑問跟不解。

當然,製造眾人對於藝術表演的爭議,或許就是這位劇場知名大導的本意跟價值。如果沒有任何意見跟爭論,大師的作品未免平庸、無味或過於媚俗了。


14b826a8b201bf

14b826a8a125e1


在音樂方面《鄭和1433》嘗試了 不同的鼓、薩克斯風、笛子、爵士樂、歌仔戲,這是一個很創新的嘗試,不過,跨國際的這麼多種樂器、音樂、曲風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否成功,又是個大課題。在看戲的過程中,問號還是持續地產生,自己不斷地想,到底要如何的組合~比方說 鼓加上笛子?鼓加上薩克斯風?怎樣才是最完美的結合呢?自己最愛的是鼓聲、薩克斯風,但加上唸著唐詩的歌仔戲唱腔,就像把綠豆湯煮成鹹的口味,始終還是不習慣。

唐詩的內容讓我很困惑,挑戰自己對於這些詩詞的了解與國學的造詣。因為似乎跟劇情的發展與鄭和的情緒不合啊? 該不會只是把這些詩詞當成是背景音樂來串場吧? 這又是我內心一再浮現的疑問。但也許,每個觀眾都心中有好惡,都有自己的喜好,這又是大師的拿手絕招,不斷地刺激觀眾的感官,不斷地要求觀眾去調整對音樂的喜好~~包括這些音樂的可素性、重組、編排的可能。

唐美雲老師的說書人角色在非預期中登場,成為凌駕鄭和的搶眼角色;但不斷在舞台一旁冷笑、喃喃自語、甚至用歌仔戲唱著唐詩的表演方式還是讓我覺得有些詭異,讓我想到2001年曾在愛丁堡看過的一場戲「海上鋼琴師」也是從頭到尾,用說書人的方式表演、串場,不同處是那部說書人沒有唐老師的眾多表情、唱腔、身段,讓我昏睡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。比較可惜的是黃誌群所飾演的鄭和,感覺沒有很多發揮空間,雖然獨自打大鼓那段稍為彌補了一點期待的心情,不過實在太短了,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要讓觀眾多感受鄭和內心戲的緣故,而不要一昧沉溺於熱鬧的鼓聲跟強健的肢體中吧!!

奧斯卡金獎大師葉錦添的服裝造型設計、精準的燈光、意象十足的肢體動作、極簡、現代、時尚感十足的舞台設計,應該是是眾人一致叫好的地方,融合皮影戲、喜劇、音樂劇的表現方式,還呈現出東方大片留白的「禪」意跟西方的抽象意境;羅伯 威爾森的大師級整合功力與視野在此有被大力的推崇。

近兩小時的表演時間,有點讓人感到冗長跟壓力,尤其對於這樣一部實驗性質十足的劇作,更加吃不消。如果時間上可以縮短些,不知會不會獲得更加的讚賞? 觀賞完的幾天,跟曾當過藝文記者的馬蘭達討論劇中的許多疑問跟不解處,才又發現更多當晚沒想到的地方;或許我們該持更正面的態度去欣賞到這位大導的企圖,雖然這跟我期待中的熱血激昂、波瀾壯闊差異不少。

畢竟,創新不易,但有勇氣創新的又有幾人呢? 

1685420875

《鄭和1433》的新聞稿

2007年1月兩廳院首度邀請20世紀劇場巨擘羅伯․威爾森(Robert Wilson)來台,舉辦大師講演會,從此在台北掀起羅伯․威爾森熱潮,並成功向羅伯․威爾森引介許多國內優質演出團體如優人神鼓與國立國光劇團,搭起跨國合作的橋樑。2009兩廳院與威爾森合作的旗艦節目《歐蘭朵》,為2009年台灣國際藝術節重點節目,創作演出票房佳績,並成為2009年華語藝術界眾所囑目的焦點。 

2010年台灣國際藝術節,以歷史人物鄭和為出發,羅伯.威爾森再度以他特有的劇場媚力,打造全新鉅作《鄭和1433》將締造前所未有的獨特音樂與新劇場美學。這是羅伯․威爾森首次與優人神鼓合作,於2007年即開始展開工作,以著名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第七次航行切入,與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共同打造嶄新觀點,描寫鄭和偉大壯舉背後的辛酸血淚,以及他不為人知的情愛,與夢想的追尋與失落。羅伯.威爾森表示這齣劇描述十五世紀的旅程,關於前往西方的東方人。但是對他而言卻十分有趣,因為是身為西方人的他在台灣創作《鄭和1433》,而未來這個作品也將在國際上曝光。

這齣作品將呈現東西方的藝術融合,聽覺上,將有優人神鼓的傳統擊鼓,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及爵士樂大師Ornette Coleman、Richard Landry重組音樂基因。視覺上,羅伯威爾森的創意團隊,將在舞台佈景、燈光設計中,巧妙詮釋鄭和年代的古代中國宮廷與南洋文化之元素。屆時勢將令人耳目一新!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鐘獎得主唐美雲加入攜手合作,飾演說書人一角,以特有的歌仔戲腔調娓娓訴說鄭和的故事,加上奧斯卡金獎大師葉錦添揮灑視覺奇想擔任服裝造型設計,各領域重要藝術家齊集共同打造這齣超越文化界線的鉅作,長達三年籌製擘畫的史詩鉅作,絕對值得期待。


兩廳院旗艦製作 2010/2/20~2/28 全球首演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利Jerry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